“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大制度理论研讨会”近日在上海召开,《纪念上海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讲好人大故事》经典案例汇编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发布。
记者获悉,“经典案例汇编”由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与上外各国议会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历经7个月的材料收集、口述者采访、口述材料整理等环节汇编而成。这些案例故事,展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动实践,也再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走过的45年光辉历史。更为特别的是,采访者以青年学者、大学生为主。当日,他们和口述者代表也齐聚一堂,畅谈此行的满满收获。
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副会长陆民介绍,回望过去,市人大常委会在推动上海市民主建设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开元综合体育app免费下载,积极拓展民主渠道,创新民主形式,推动人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加强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推进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等方式,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让人民的声音更加响亮地回响在政治舞台上。
从2006年开始,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推出了以面向大开元综合体育app免费下载、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走进人大”主题活动。从最初的大、中学生拓展到覆盖至乡镇人大代表、普通市民、党派人士、港澳台同胞、外国友人等社会多个层面、多种身份的公民,活动参与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了解中国地方人大常委会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在全国分别设立了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是首批试点中唯一设在街道层面的基层立法联系点。2016年6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在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设立。2019年11月,习亲临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指明了方向。在习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论述后,虹桥街道不断扩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内涵,在社区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充分践行协商民主,不断推动基层民主实践发展,积极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贡献力量。
市人大常委会牢记上海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的光荣使命,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发挥人大制度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为上海积极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作出贡献。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市人大常委会在推动上海的法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汇编》中也通过立法工作亲历者的生动讲述,全面展现了上海市地方立法工作的强大驱动力和创新力。45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多个领域全面展开立法工作,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在讲好制度故事、展现治理智慧上,市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吴振贵、孙运时、郑海生等三位老人大工作者作为口述者代表分别讲述了“市人大常委会挂牌成立——上海民主法治建设崭新的一页”,“要情通报制度擦亮人民至上的初心底色”,“基层联络工作全覆盖——人大行使职权接地气”的三个故事。作为故事采访者和记录者的三位上外青年在此行中收获巨大。
李博是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采访中,他感叹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之后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的不易以及创新。一批批的人大工作者一生致力于为人大制度的建设而贡献智慧,也让他真切感受到,他们说起人大制度的自豪感和自信感。
“当时这些老前辈的智慧真的太了不得了!”宋晓颖是政治学专业的青年学者,在之前的学习中,她知道,监督权力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权力之一,但其实对于这项权力在现实实践中究竟如何运作并不了解。此次,通过采访孙运时前辈,让她深刻感知,之前以为的那些理所应当的原则和制度,都是在现实实践中艰辛探索得来的,充满了利益博弈和工作智慧。
李诗通过采访郑海生老师了解到众多人大代表的为民情怀,“人大代表不仅是从人民群众中来,他们还扎根基层,去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现实中的一些急难愁盼。通过这次采访,我产生了非常浓厚的研究兴趣,我希望,能够通过论文,通过外语,将这些生动鲜活的人大故事去传递给更多的人,向世界去展现最真实的、最全面的、最立体的中国的人大工作实践。”
现场,吴振贵还勉励新一代青年学者、青年法制工作者,进一步深刻领会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讲话,提高民主政治研究能力,既加强理论研究,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当日的理论研讨会上,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会长赵卫星作“发挥人民代表大会重要制度载体作用,不断推进人大协商民主建设”主旨发言;副会长林彦作“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上海经验与思考”专题发言;研究会课题组负责人李碧影作“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探索”专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