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干警调研学术水平,培育青年学术人才,省高院研究室、机关团委、青工委联合举办“编写优秀案例,促推质效提升”青年沙龙(学术专场)活动,聚焦如何打造优秀案例展开学术对话。本号集中梳理专家经验予以推送,供参考学习。
浙江高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全省审判业务专家,人民法院案例库复核专家。两次获全国法院行政审判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在《人民法院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及案例十余篇。
怎样来编写案例?从广义来说包括了案件办理阶段的发掘以及办结后的案例编写,有三个要点须重视。
什么是你的贡献?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力教授在其著作自序中的追问。同样的问题,其实也一直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这才有了儒家所推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
虽时过境迁,但这一追问同样直抵我们内心:什么才是一个法官的贡献?我理解,法官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办案效果:案结,事了,出规则。
事了,就是不仅依法办结了案件关于开元综合入口,还解决了案件纠纷,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这一层面的效果还仅限于个案。
出规则,通过案例来促进社会治理、引领社会价值,则代表了最高水平,这一层面属于“法律续造”的范畴。
疑难案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则缺失的案件,容易识别但实践中很少;还有一类是规则模糊、规则冲突或者规则悖反的案件,往往披着简单案件的外衣出现。
能不能做一个有心人,由表及里去发现疑难的问题,不仅需要“法感”、法学方法论以及内心对公平正义良知底线的坚守,更重要的是要有发掘问题的渴望和激情,那种如探矿人对于富矿一般的贪婪和痴迷。
在法学院时,疑难案件往往都是法学研究乃至法哲学讨论的宝贵素材。但当我们进入法院,面对结案压力,能否仍对疑难问题抱有激情,是否还会“任她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她如初恋”?从工作量的角度确实有压力,但这无疑又是值得的,因为疑难案件之于经典案例,就如美玉原石之于美玉,对疑难案件的处理,是最能体现和实现法官价值的过程。
我曾办过一起案件,魏某驾驶两轮电动车(合法取得)发生交通事故。经鉴定,案涉电动车各项参数符合机动车标准。交警部门便以魏某未悬挂机动车号牌等为由作出行政处罚。魏某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一、二审法院均判决其败诉,魏某向省高院申请再审。经审理查明,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无法为这类超标电动车上机动车号牌,再审改判撤销了被诉行政处罚决定,交警部门也完全认同再审裁判结果和理由。
从个案处理的角度看,到这已案结事了关于开元综合入口。但从编写案例的角度,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总结和提升。
从形式上看,交警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完全符合法律适用三段论,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规则悖反——“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这一行为可以被处罚的前提是,该机动车可以上牌而未上牌,但案涉电动车因为行政管理的客观原因无法上牌,故可用“行政处罚应遵循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对前述规则作目的论限缩。
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如权利可以分为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义务同样可以分为法定义务和实有义务,由此总结出另一个原则,只有实有义务被违反才可以被行政处罚。
对裁判意见需要保持敬畏,这是因为在很多案件中,我们的裁判结论并非唯一。特别是在疑难案件中,如何裁判往往不在法律规则明确的指示或约束的范围之内,同一个案件可能会有多个可供选择的裁判方案。而在每个方案的另一端,又连着他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发展或者尊严,连着社会公序良俗,也连着政府公信力和党的执政根基。
面对裁判方案A、B、C时,永远需要提醒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最后作出的选择是否是最优的选择?
如何才能找到那个最优的答案,关于这方面的法学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于我们而言,这可能也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修行。
首先要认真对待当事人的意见。“如我在诉”,一方面体现在司法作风上,另一方面,我的理解就是要认真对待当事人的意见和理由。尤其是在形成裁判意见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顺着他的逻辑去思考每一个观点和理由,去回应每一个质疑。
如果仅从法官思维角度出发,正如有学者所揭示的那样,裁判形成的过程也是裁判者构建理想类型的过程。认真对待当事人特别是可能败诉方当事人的意见,有助于克服可能存在的偏见或认知偏差,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理想类型。
其次是要重视法官之间的讨论。法官之间的有效讨论,有助于我们不断接近那个最优裁判方案。如何更好地保证法官讨论的效果?结合行政庭的实践,第一,需要准确地归纳案件的争议焦点,为讨论树立一个准确的标靶,这是有效讨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尽量把个案的争点提炼成一般法律问题(包括事实认定规则),并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对号入座,同时需要做尽量多的检索和信息收集工作。这有助于确保案件争议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而不是已经解决的“伪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评判案件本身的案例价值;
最后,运用法律适用方法,在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个案场景与现有规则、理论比对的“目光往返流转”中探寻个案的最优裁判方案及创新的裁判规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